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范曾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这个春天的一段盛事——“回归与超越”范曾书画作品展暨范曾艺术研讨会侧记

2009-08-24 09:18:5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孟祥顺 
A-A+

  春天是一年的希望,所以春天的故事,常常容易演变成盛事。
  3月20日,在北京故宫武英殿,随着渐渐明朗起来的春色,一场文艺界的盛事也就隆重地展开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为范曾先生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书画展览。
  展览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主持,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致开幕词。他说,范曾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的巨擘,诗词、书法、文章及学文亦负盛名。“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范曾绘画的显著特色。从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出发,范曾近年来又力倡古典精神的回归。范曾的书画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范曾艺术其实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鲜明中国艺术、东方艺术精神的整体。范曾先生以自己40年来不懈的艺术追求,坚实的创作实践、丰硕的创造成果以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在中国书画的发展上起着有力的推进作用,而且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积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曾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已迎来了以和谐为宗旨的社会构架,我们所要登临的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峰巅,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可旁贷的职责。”他表示,故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书画,他很感谢故宫博物院给他的殊荣。为此,他将捐出自己的十幅画作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南开大学校长姚子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长青、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程大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美术》杂志社总编辑王仲以及范敬宜、李仁臣、庄则栋、杨新、马五一、浩宗远、王庆喜、田进、严沛、李存葆、宋雨桂、杜玉波、孙怀等人,范曾先生文艺界的好友张国立、邓婕夫妇,顾长卫、蒋雯丽夫妇,赵忠祥、冯小刚、赵文煊、朱时茂、陈建斌、朱军、孙小梅、张金玲、刘燕军、谭洋、李维康、耿其昌夫妇,李黎夫、杨宏基等亦一时云集,武英殿内熙来攘往,可称群贤毕至。
  下午,主办单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范曾先生举办范曾艺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先生主持,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有郑欣淼、王文章、张苏军、李文儒、刘梦溪、薛永年、郎绍君、姚钟华、卢禹舜、范世民、杨新、梁江、陈洪、刘龙庭、吕品田、孟祥顺、赵春强、牛克诚、方宁等。与会者热烈赞扬范曾先生为中国画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诗文书画诸领域为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继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家一致同意季羡林先生曾经说的一番话:“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曲: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以为刘梦溪先生称范曾先生为“无可争议的大儒”是恰如其分的定位评价。
  这是一次很不寻常的研讨会:那么多的著名批评家、理论家在讨论时激情四射,难见冷冰冰的学术面孔,多了些以心为眼的内在体会和感格。人们在研讨范曾艺术,又更象在研讨范曾的心灵、研讨范曾式的心灵。更或者,与其说是在讨论别人的艺术,毋宁说是一群志意相投者在坐而论道;他们的讨论有时候似乎不无溢美,却因了时时刻刻都有心灵的摩荡而让人倍感真诚与振奋;他们与其说是在赞美范曾,不如说是在称扬一种大美的文化精神。
  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先生说,范曾先生对历届司法部举办的全国法制书画大展给与的热情支持,是范先生一向坚持的文艺应当“助人伦、成教化”观念的体现。王文章先生则称赞范曾先生慷慨捐款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慈善事业、积极缴纳个人所得税堪称模范。
  中国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认为:“中国画要发展、要复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能凭借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加工改造,而必须从五千年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里吸收营养,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范先生提出了回归古典和回归自然的理论主张,或者说从古典文化和宇宙洪流中吸取再生的养分,达到一种超越。”他还说,用心感悟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范先生有胸怀,有大的和谐境界,他自己曾说“天意苍茫“,还说“大道从来存浩荡”,有这样的胸怀。范先生创作的《灵运临风》等画作的和谐境界表明了范先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气派,一片和谐景象。更重要的是,范先生既是纯粹传统的画家,又是真正能够为传统开新路的画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清醒认识和自豪、自信,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不懈努力的姿态,他用最真诚的心灵坚守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他也一直在自觉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抵御外来的腐朽思想的冲击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范曾先生不仅在当代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艺术也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显现出深远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所长、研究员刘梦溪认为,范氏家族自明清以来,13代代代有诗,诗书继世,范曾既是范氏家族家风世系的传递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他的人物画作多为圣贤豪杰、高僧大德、奇人逸士,表现的都是大气磅礴、独立不倚的精神。“我今天突然想到了四个字,画以载道。”刘梦溪如是说。“‘君子临渊不渔’(编者注:范曾画作的题跋),”他解释说:“大家看这个意见。在当代,很多人是没有看到鱼也要钓的,欲钓鱼者甚多。如此,这些话是不是载道?”他还饱含激情地说了三个“没有几个来褒美范曾先生的艺术地位”:当代画家多矣,能用“画以载道”评价的没有几个;在范曾先生的笔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最为丰富,这在当代也没有几个人;范曾先生的文章古雅老道,平常淡然,如同古人,如此当代亦没有几人。
  “范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他没有受到这个时代的遮蔽。”范曾老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对范曾的一个重要评价是站在美术史的高度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开始热衷于以西学改良甚至代替国学,是本民族传统文化被冷落甚至摈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风习之下,作为范曾大学时代的好友,薛永年说他亲眼见过范曾在宿舍里贴满字条背诵诗词、练习书法的刻苦,见过他以白描临摹西画的自出机杼。他说,画家里国学最好的,在我所知的范围里,范曾是No.1。他不无自豪的说:“要是溢美的话,要想进入美术史,一个是要有民族之根,传统之根,还要载道畅神、郁郁乎文。”有人批评范曾的人物画千篇一律,但在薛永年看来:画不在形似,重要的是以神写形,把自己的理解、追求、画家要说的话带进去。在这一点上,“这也许不是范曾的缺点。”
  “范曾先生的画展开在故宫,一个历史,一个当下,提出了一个话题。”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说:“这个话题就是,今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形象?”他说:近代我们对洋人的东西仰视得太多了,范曾先生对毕加索有一个很不客气的评价,我对他的看法不一定赞同,但是我认为中国需要有人这样讲。我们必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形象,对于外来的不好的东西,我们必须说不。“在这一点上,范先生说了也做了。”
  “范曾先生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大家,因为从事艺术创作有较好文学修养和从事文学创作并有较好的绘画才能的名家不泛其人,但能够像范先生这样在艺术创作,文学研究都能达到相当高度并取得重大成果者,我觉得少。”中国画画院副院长卢禹舜说他从范曾先生的作品里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神韵,感受到范先生的文人才情和傲然风骨。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即临摹过范先生的画,“在范先生的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清醒认识和自豪、自信,他一直在用最真诚的心灵坚守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这一点,必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显现出深远的历史价值。”
  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坦言他所认识的范曾有狂气和傲气,但是他对于这狂傲二气很欣赏,认为是范曾正直豪爽、赤子之心的表现。他的话,在研讨会会场引发了一场关于范曾“狂傲”之气的大辩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美术评论家刘龙庭先生则认为,范曾是书画界的传奇人物,这样的人势必会有争议,也会有演义。他很诙谐地说:“我也有狂气,傲气,可是没有人认啊。这就象俗话说的,武大郎卖炊饼,人软货也松;张飞卖秤砣,人硬货也硬。范曾先生就是张飞卖秤砣啊。”言外之意,这些狂傲之气,是与艺术水准密切相连的。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认为,从范曾的书画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在他的同龄人中不多见,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惯,而不合俗就容易犯众。著名油画家、范曾老友姚钟华以破为立,说他不赞成狂傲二气的提法,提出了才气、豪气、正气、骨气的四气说。他说,他认为狂是对历史的无知,对别人的不尊重。而他所认识的范曾,学生时代即养成了黎明即起的习惯,刻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面对先贤、面对历史,他以谦卑的态度去仰视、研习。范曾对同辈的人有关爱之情,对潦倒的人有关爱之情,对逆境的朋友有关爱之情——这些都是他对于别人的尊重而不是狂傲。如果一定要说范曾狂傲,那也只不过是他比较自信,口无遮拦而已。而他与范曾当年一同在南开大学参加文怀沙组织的“蒲剑诗社”,知道范曾诗才敏捷。近年来又曾亲眼看见范曾面对别人题写对联的要求,现场拟文撰写,十五分钟即完成了五幅文字佳美、且对仗工整的对联,这是范曾的一以贯之的才气;独资300万在南开大学捐建东方艺术系大楼,这是范曾的豪气;画以载道,这是范曾的正气;面对人生的众多波折,他不屈不挠,这是范曾的骨气。这四气培养了范曾的底气,也涵养了他的清气。这些学养,都表现在他的艺术上,是骗不了人的。
  刘梦溪先生引用了陈寅恪先生1929年《北大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表达自己的意见:“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言下之意,所谓的“狂傲”二气正是范曾先生最可贵的东西。
  对于这样的讨论,范曾先生一直都微笑地回应,最后他说了一句:“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郎绍君先生诚恳地给范曾先生提了一个意见。他认为范曾此前的书画作品中表演性的、戏剧化的东西多了,属于艺术家绚烂之极的阶段,有风格化的倾向。他建议“衰年变法”,希望范曾先生将画法多样化,有所变化,开创出全新的艺术境界。
  范曾先生风趣地表示自己接受建议,但是有一点却要奉还,他说:“我还不衰。”会场笑声四起,也有人微微颔首。
  姚钟华先生则表示:变与不变并不重要,想变就变,不想变就不要变,不要刻意去变。重要的是要顺应自然,不断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先生追溯过往,他说:“六七年前,我编辑过范曾先生的文章《众芳之所在》,写得非常有大家气派;十多年前我参加过蒋兆和先生的艺术研讨会,规模之大是当代画家中空前的。今天的研讨会是继蒋先生艺术研讨会之后最辉煌的一次。”
  当一个画家的作品成为了艺术,他的书画创作也就超越了单纯的美术的范畴,他的作品的力量也就超越了单纯的审美的力量——他和他的作品已经密不可分地联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一起,对这个时代发出来对于社会生活的意见、建议。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会心的观众、研讨会的与会人员都达成了共识。范曾艺术,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就要以这样的面目对历史说几句它自己想说的话。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春天里的一段盛事,也许不仅仅是属于范曾先生一个人的。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范曾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